此即吾人的良知固可当机应物而萌发,它亦自知自己萌发,它(知与意俱起)亦自是知行本一。
所以文明演进是人性的文明演进,在于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张力性关系,通过法律来实现自由,这就是文明的实质。赵广明:高老师,非常感谢,讲得非常好,很受启发。
作为一个共同体所赖以立足的、实现的自由体系,源自于休谟、哈耶克这一脉自由主义所揭示的扩展秩序、自由秩序原理,才是文明演进的内在的动力基础。我觉得广明兄提出的两个问题非常重大而且根本:第一个是文明演进论的理论路径、方法论和思想基础,还有一个就是文明演进论的动力机制。第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仅仅来源于理性,那是独断的理性设计,人成为机器,不具有文明的复合特性。概括地说,第一个来自苏格兰启蒙思想中的文明演进思想,第二个动力基础在于自由与秩序之间的张力关系,通过自由、秩序、规则或法律,来实现人的内在的自由本性,这个构成了文明演进的动力基础。
这种把社会演变的动力机制拱手缴械给当权者的做法,是我们应当摒弃的。另外,第二个问题也很关键。转型期内,随着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深入,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则大为拓宽,能够以一颗平常心———而不是以读《易》见天心的仰视态度,将《周易》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对象,尽可能客观地进行研究,并借助新的学科划分理念和新的知识体系、新的学术视野,多角度地审视和剖析《周易》与易学,真正确立起易学学术研究的客观、公允、非情意性的研究品格与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随着学术研究禁区的打破,正常的易学研究开始逐渐恢复,所取得的易学成果对推动此后易学研究走向高潮起到了极大的普及作用。此外,20世纪,由于互联网络的建立,易学研究在整个世界已开始与先进的网络相结合,极大地方便了易学的国际交流与对话。该派以大胆怀疑并否定传统的识见而著称于世,他们对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并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等旧说深加抨击。但周易热的热点主要表现为算卦热和科学易热。
另外,1949年之后,台湾的易学研究作为中国易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所取得的成就也颇为引人瞩目。济南会后,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成立,同年,由该中心主办的国内首份唯一公开发行的《周易研究》学刊创刊。
此一负面影响,迄今仍未完全消除。尤其是198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所属的二级学会中国周易研究会成立,并在此基础上经民政部批准,于1996年成立了一级学会中国周易学会。至于20世纪海外的易学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1978年至80年代初,为易学研究的恢复期。
进入专题: 易学 。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首先是研究视野与方法的重大改变。由于《周易》文本及其他易学文献的译介,易学研究成为一股世界风尚。当然,他们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大的。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全面激活易学研究,赋予易学以全新学术生命,使其真正融入现代学术和现代生活,找到新的合宜的学术生长点,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突出特点。最为突出的就是因其疑古过勇诱发出人们轻率怀疑传统学说、好立新说、缺乏严肃笃实精神的不良研究风气。
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80年代中叶至今,易学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的突出成果,有李景春的《周易哲学及其辩证法因素》及同书的续篇,高亨的《周易杂论》以及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其后,帛书《周易》的传文,包括《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与《昭力》,陆续发表。纵观百年来的易学研究,大致可分为转型、短暂辉煌、恢复以及空前繁荣几个时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这期间,由于十年文革造成的文化浩劫,易学研究处于低迷徘徊乃至倒退状态。加强易学与中华文化各层面、各领域的深层研究。
在这一时期,考古学领域又有新的奉献。此一时期还产生了一部高度哲学性的易学著作,即当代新儒家熊十力的《乾坤衍》。
加强专人、专题的研究,加强易学与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等的研究,加强易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注意由点及面,由面及点。这一时期的研究逐步突破了新中国成立后易学研究基本局限于《周易》经传及哲学史上少数几位有影响人物的易学思想的局面,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易学史研究,先后有多部著作问世。
对于人们冲破传统学术识见、治《易》路数的束缚,对于超越传统象数派与义理派、汉学派与宋学派的狭隘门户,重新审视和研究《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起到了重要的启导作用对于人们冲破传统学术识见、治《易》路数的束缚,对于超越传统象数派与义理派、汉学派与宋学派的狭隘门户,重新审视和研究《周易》经传及历代易学,起到了重要的启导作用。
60年代中叶至1977年的徘徊期。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周易讲座》、《纳甲筮法》、《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等。确立切实可行的研究视野与方法。中国周易学会会长,中国政协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成为各门学科的指导思想,学界开始以此指导思想所提供的学术视野研究《周易》,对《周易》的作者、成书年代、学说性质以及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以天人之学为基本特质的易学,已在海外各个领域找到了它的生长点,在自然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心理学、生命科学乃至哲学层面,皆结出了初步果实,大有逐步深入各国文化、生活之趋势。
重要的是,这时以传统研究视野研究易学的力著《周易尚氏学》出版。我深信,在以上努力的基础上,21世纪的易学研究,必将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周易》及易学必将以崭新的学术形态发挥其在世界文化良性互动中的应有作用。
中华文化则由古老的价值形态向新的价值形态实现着转换。前者视《易》为纯然的算卦之书,后者则在很大程度上进入牵强比附的误区。
之后,1987年岁末,首届国内主办的空前规模的国际周易讨论会在济南召开,正式将国内的易学研究推进到空前繁荣的阶段。至于20世纪海外的易学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在这一时期,考古学领域又有新的奉献。其次还应看到的是古史辨派的学术影响。
易学是孕育、生长于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上的具有高度哲学性的专门之学,它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一直在一体无隔地同步向前衍展着,始终充满着盎然的学术生命力。20世纪的百年,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而言,的确是极为不寻常的百年。
另外,1949年之后,台湾的易学研究作为中国易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所取得的成就也颇为引人瞩目。(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2003年/10月/28日/) 刘大钧,1943年1月生。
但周易热的热点主要表现为算卦热和科学易热。其后,帛书《周易》的传文,包括《系辞》、《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与《昭力》,陆续发表。